1、关于徐悲鸿的资料
徐悲鸿(年7月19日-年9月26日),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徐悲鸿自幼随父徐达章习诗文书画,年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年在上海从事插图和广告绘画。年入震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年赴法国留学,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年移居南京,于国立中央大学(年在大陆更名为南京大学,年在台湾复校)任教。年起在世界各地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此后重返南京,担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兼系主任。年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曾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徐悲鸿17岁时父母为他娶亲,但他不满这门婚事离家出走,后被父亲抓回来结婚。18岁生长子取名为劫生,意即“遭劫而生”,但家人为他改名为吉生 ; 后来徐悲鸿的太太在家乡病逝,留下长子,由祖母养育,7岁时因天花而夭折。徐悲鸿不愿被家室拖累,到上海学画。认识老师兼同乡蒋梅笙教授,同时认识他二女儿蒋碧微(棠珍),蒋碧薇原已安排好许配给蘇州查家,在徐悲鸿到法国前与他私奔。年12月26日,徐悲鸿和蒋碧微生子徐伯阳,[1]后来生了长女徐静斐。年,徐悲鸿在国立中央大学恋上18岁的学生孙韵君(多慈)。和孙多慈分手后 ; 当时蒋碧微已成为有妻女的张道藩的情人,致28年後夫妇分手。[2]廖静文是徐悲鸿的学生,徐悲鸿身体不好的时候照顾他,年嫁给比自己大28岁的老师,同年生子徐庆平、后来生女徐芳芳,一直陪伴徐悲鸿直到他去世,结婚只有7年。在绘画创作上,他提倡“尽精微,致广大”,对中国画,提倡“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写实,传达神情。曾创作《九方皋》、《六朝人诗意图》、《中国负伤之狮遥望美国飞虎飞将军》[1]、《愚公移山》等寓有进步思想的历史画,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誉中外,画能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
2、孙多慈遇见徐悲鸿是幸运还是不幸?
如果,孙多慈没有遇见徐悲鸿,她的一生应该会是个美术教师。籍籍无名,平凡,但也平静——无风,无浪。人做不了命运的主,当孙多慈卷入徐悲鸿的生活,她生命的轨迹悄然改变。“大慈大悲”——这是徐悲鸿钟爱的一方印,也暗含着他们的命运。“慈”与“悲”,相识在年的秋天。18岁的少女投考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未中,(那时她还叫孙韵君,是她的悲鸿老师为她改名孙多慈),因为从小喜爱画画,托父亲的朋友宗白华介绍,转投徐悲鸿门下,做了一名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的旁听生。旁听生一般是转系或落榜的考生,基础大多不好,当然不被重视。但是,孙多慈似乎格外得到了老师的青睐。学画三个月,徐悲鸿就为孙多慈画了一幅肖像素描,还专门题字,“慈学画三月,智慧绝伦,敏妙之才,吾所罕见。愿毕生勇猛精进,发扬真艺,实凭式之。噫嘻!其或免中道易辙与施然自废之无济耶。”落款是“庚午初冬,悲鸿”。我仔细看过这幅素描,有点婴儿肥的面庞,短发,刘海偏分,眸子黑亮,口鼻端正,看上去敦朴、纯净、乖巧,还有一点等待启蒙、开掘的意味。这可能就是徐悲鸿初识的孙多慈。在孙多慈年的自画油画里,她拿着画笔和调色板,围着长围巾,嘴角稚嫩,眼神无辜,看上去娇小、柔弱、迷茫、求助,如一只令人怜惜的小猫。巧得是,我居然看到资料说,她的老师先后为她画过两幅《睡猫图》,还在其中一幅不无伤感的题款“寂寞谁与语,昏昏又一年。慈弟存玩。甲戌年冬”这个猫一般的女人什么时候走进了大师的内心呢?我揣测,年,在徐悲鸿为孙多慈画那张全身像之后,他们的爱应该已经很现实了。画里的她,旗袍、卷发、高跟鞋,饱满如新鲜的桃子,有着新婚女子的风韵,坐在躺椅上,表情怡然自得而满足。但是躺椅不稳定,上身略略欠起,难免流露不能全然把握的紧张和不安。当他们的感情在阻挠面前进一步升温之后,孙多慈满怀柔情,画过一幅油画自画像。依然短发,却很具成熟感的拢在脑后,婴儿肥退去了,清秀的鹅蛋脸,端正的口鼻,似乎多了些坚毅,黑亮的眼睛脉脉含情,却又有所节制,欲说还休,有着历尽沧桑,大浪淘沙之后的悲悯、无奈和宿命。至此,她完全成长为一个褪尽青涩的成熟女人。这张画是为她的悲鸿而作,令徐悲鸿大吃一惊,不仅为她的用情,也为她画技的长进。心情复杂之余,徐悲鸿将这幅画翻拍了许多照片,寄给他的好朋友们,每张照片后面还都写有题记,给舒新城的上面写的是,“慈性温良敦厚,而其画则雄健纵横,此乃近作之一。新城兄存之。”之所以忍不住花这么多篇幅,写这些曾经的画,是因为它们就是见证。将那场沸沸扬扬、搅动人心的恋爱的不同阶段,无言地静止在那里,让那一个个瞬间成为永恒。 二有些爱情,来的时候,悄无声息。甚至,当事人也浑然不觉。还是在外人的提醒下,才蓦然发觉,以致受到惊骇。徐悲鸿与孙多慈就是这样,他们相互吸引,越走越近。张建初先生在《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里说,徐悲鸿为孙多慈画的肖像素描(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那张)居然用时一周,一个美术教授画一个普通的素描需要一个星期吗?我不知道这个时间他从哪里认定的,如果真是这样,我想在那个时候,爱情就已经滋生了。这其实是有旁证的。年11月底,徐悲鸿的好友舒新城来拜访他,回旅馆给女朋友刘济群写了一封信,“昨天徐悲鸿约我去其家闲谈,适见其正在为某女画像,看其行动,似正在走入恋爱之途。”好朋友的直觉很准确。也许,他们双方在最初并没有打算相爱。35岁的教授海外归来,功成名就,有着大好的前程和外人羡慕的完美家庭,名媛妻子,儿女双全。而18岁的孙多慈也是名门之后,祖父孙家鼐,清末进士,官至光绪年间工、礼、吏、户尚书。父亲孙传瑗国学教授,古诗文造诣浓厚。孙多慈祖籍寿县,生长在安庆,一个典型的清丽、温婉、乖巧、单纯的江南女孩。这样两个人相爱?乍看起来是那么不可能。可是,只要换个角度,似乎又变得合情合理,难以避免。不知道为什么,盯着孙多慈的眼睛,我总会想起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托马斯对他相识不久的来自波希米亚小镇上的姑娘特雷莎产生了特别的感觉,“她就像是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水漂来,好让他在床榻边收留她。”托马斯从来不留姑娘在他那里过夜,包括几乎完全和他心心相印,影子一般了解他的萨比娜,可是对于特雷莎,“他感到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爱”。在我看来,徐悲鸿对于孙多慈可能就类似于这样一种感觉,“一种无法解释的爱”。班里的学生早就看出了端倪,他们已经从老师的眼神和言行里,觉察出老师对这个女学生的偏爱。就是这个旁听生,“霸占”了老师大量的时间和心思,他们这些正规生反而沦为陪太子读书。再加上小男生对同龄女子被老师吸引而引发的嫉妒,牵扯到对他们两人都有了怨愤和不满。当徐悲鸿被别人点破这样的感情,一定受到了惊吓,感到不安和内疚。他甚至给宜兴的蒋碧薇写了一封信,“碧薇,你快点回南京吧!你要是再不回来,我恐怕要爱上别人了。”蒋碧薇回来如何兴师问罪,暂且不说,徐悲鸿其实还是为斩断情缘做了一些挣扎的。他甚至想起要把孙多慈介绍给好朋友盛成做女朋友的主意。人家盛成也不是傻瓜,12岁就追随孙中山,“辛亥革命三童子”里的一位。只要看看慈、悲两人的神情,就感觉到了其中的奥妙,自然是谢绝了这样的做媒。其实在这样的推搡迎拒之间,那点莫名的感情只有升温的份儿。18岁,青春、聪明、单纯、乖巧,那么多新鲜欲滴的品质,一定磁铁一般,吸引着人到中年的徐悲鸿。而才华、博学、阅历、温存、沉稳,这些成功男人散发的气息,也一定令孙多慈迷恋。
3、张道藩为何抛弃蒋碧薇
唉,我知道了。楼主你就是那个 张道藩 ,蒋碧薇 就是你心爱的女人。 其实她跟你分手,是因为你不能给予她幸福。
4、徐悲鸿原配夫人照片
徐悲鸿有2任夫人,第一任是蒋碧微,有著作《我与悲鸿》年徐悲鸿得到官费留学的资格,二人共同赴法。年,留学欧洲的徐悲鸿夫妇在中国驻德国公使馆的一次酒会上结识了英俊潇洒的青年画家张道藩。当年在欧洲的中国留学生中,各种政治色彩的人物都有。一些人由于看不惯国内腐败的政治,又对“帮闲文人”的拍马屁举动深恶痛绝,笑闹中成立了一个“天狗会”,藉此经常聚首,联络感情。徐悲鸿、蒋碧薇、张道藩都是其中的成员,这使张道藩有更多的机会接近蒋碧薇。视艺术为第一生命的徐悲鸿,对艺术之爱远胜过夫妻情爱,而张道藩则以其男性少有的细腻情感,不择手段地向蒋碧薇射出爱神之箭。年2月,蒋碧薇收到张道藩从意大利寄来的一封长信。至此,张道藩向她端出了一颗赤裸裸的爱心。想到来欧洲这些年里,丈夫整天潜心作画,还几度只身前往南洋卖画,对她的情感日趋淡漠。孤独中,张道藩给过她几倍于丈夫的温存。她对此迷茫过、感怀过,也犹豫过。张道藩的这封信使她陷入万分痛苦的境地……但她还是下决心关闭了对张道藩的感情闸门,十分理智地回了一封长信,劝张道藩忘了她。张道藩在极度失望中与一位名叫素珊的法国姑娘结了婚。蒋碧微第二任夫人 廖静文 也是他的学生。廖静文情人是 孙多慈 ?也是他学生
5、徐悲鸿的夫人是蒋碧薇还是廖静文?
读过几本关于徐、蒋、廖他们滴传记书,读完感慨过后,始终有一个问题萦绕在心头,寥静文笔下滴徐悲鸿与蒋碧薇,以及蒋碧薇笔下滴徐悲鸿与蒋碧薇,谁更为真实呢?为什么在史实相似滴前提下,个性滴差别会南辕北辙呢,也只是几十年滴事情,是有意滴忘记还是角度滴不同?搞不懂.两个都是,都是徐最爱滴女人(不同滴只是一前一后罢了)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1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