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三大行书书法帖包括哪些?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王羲之)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颜真卿)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麻纸本,行书 纵28.2厘米 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5997”、“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苏轼)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以上摘至百度百科。
2、中国书法行草书大家有哪些
简述如下:草书的产生于东汉,历朝历代出过许多的草书大家。东汉至三国 张芝,代表作《草书帖》;西晋 索靖,代表作《出师颂》(章草);东晋 (书圣)王羲之,真行草皆精,草书代表作《初月帖》;唐朝 张旭,代表作《古诗四帖》;唐朝 怀素,代表作《自序帖》;五代 杨凝式,代表作《新不虚词》;宋朝 黄庭坚,代表作《李白忆旧游诗卷》元朝 赵孟頫,代表作《草书千字文》明朝 宋克,代表作《急就章》;明朝 祝允明,代表作《滕王阁序并诗》;明朝——清初 董其昌,代表作《前赤壁赋》;清朝 王铎,代表作《草书诗卷》;清朝 傅山,代表作《千字文》;近现代于右任,代表作《标准草书帖》;来楚生《千字文》、林散之《自作诗论书》、启功《论书绝句》。
3、中国的著名草书书法家有哪些人
古有:张芝 ,张旭,羲之,献之,米芾,怀素,张旭,苏东坡,黄庭坚,……。近代有公认的有:于右任,林散之等等。
4、关于行书的写法。
钢笔行书的点画写法,尽管来自于毛笔行书,但用笔远比毛笔行书简单,它不强调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的法则。(一)点 1.带勾点 是由点带出勾挑,如“不”字,目的是牵引下一字。写法是先顺势写长点,用笔要由轻而重、由左而右,勾时再用力顿一下,然后迅速向左下勾出。带勾点要有一定的弯势,不能生硬僵直;线条要遭劲流利,不能软弱迟疑。 2·带下点 是指上下两点一笔带下,如“淤”(于)字。写法是落笔写上点,用力顿一下,再提笔写下点,最后再用力顿一下,迅速勾出。上点略侧,下点稍平,上下点之间,用一细细的牵丝相连。使上下连贯、粗细分明,有形态、有动势。 3.带右点 是由左点带出右点,如“以”字。写法是用笔轻落重按先写左点,然后提笔写右点,略顿一下用力向右上趯出,趯勾要短小。写带右点时左点要大右点要小,如两点差不多大,就缺少变化。 4.合二点 是指左右两点相呼相应,如“六”字。写法是轻落重按写左点,然后用力向右上勾出,再顺着勾势写右点,最后用力向左下撇出。合二点虽然中间没有牵丝相连,但要一气呵成,左点与右点之间应左高右低,遥相呼应。 (二)横 1.下勾横 是指横画下面带勾,如“然”字。“然”字下面本来是四点,现改写为一横画,是采用了草书写法。写法是落笔略顿,再向右写横,至末端用力折笔向左下勾出。 2.上挑横 是指横画上面带挑,如“古”字。写法是在写好一横后,再用力一顿翻笔上挑而出.上挑横与下勾横不同处是末端收笔的方向不一样,前者上挑,后者下勾;上挑是为了顺势写上画,下勾是为了开启下笔。 (三)竖 1.悬针竖 是指竖画下面尖尖的如针倒悬,如“半”字。写法是落笔略顿,接着由上而下、由重而轻写竖画。悬针竖要如针垂直端悬,不能东斜西倒。 2.垂露竖 是指竖画下面不失如露水倒垂,如“申”字。写法是落笔略顿,接着由上而下写竖画,至末端再略顿一下,回锋收笔。垂露竖的两端用笔重而中间用笔轻,两端书写速度慢而中间书写速度快,竖中带挺呈曲势,如人挺立,显得精神饱满。 3.曲勾竖 是指竖画下端带曲勾,如“抑”字。写法是写好一竖后,末端收笔时顺势向左下迅速勾出。曲勾竖的竖中略带曲势,并非一味地端直。 4.仰勾竖 是指竖画下端带仰勾,如“隆”字。写法是落笔写竖画,至末端再用力向右上勾出。。仰勾竖与曲勾竖的差别是前者仰勾向上、由左而右,后者曲勾向下、由右而左;前者是承上笔,后者是启下画。(四)撇 1.回锋撇 是指撇画下端回锋向上,如“化”字。写法是落笔稍重,随着向左下写撇,至撇尾再回锋向上收笔。因为撇尾回锋收笔,并非出锋收笔。所以撇尾不失而圆。 2.挑脚撇 是指撇画下端挑脚向上,如“今”字。写法与回锋撇同,只是收笔时挑脚而出呈勾状。一般说,回锋撇往往是撇后写竖,笔势角度小,挑脚撇往往是撇后写捺,笔势角度大。 3.斜撇斜 撇是楷书写法,撇端尖尖的,如“余”字。写法是落笔稍重,然后逐渐提笔向左下撇出,撇时要轻灵不要迟疑,而且力要送到撇尖。 4.平撇 平撇在字头,短小而平,如“重”字。写法是落笔重,略顿,随后提笔迅速撇出。平撇的形态有点象鸟啄,短小尖锐。(五)捺 1.斜捺 是指捺画斜而长,如“秦”字。斜捺在汉字中往往与斜撇相配,如同人的左右手。写法是顺着撇势轻落笔,略横行,接着转笔向右下方写。捺时要稍用力,随即向右平捺出。斜捺的形态是一波三折,故又称“波画”。 2.回锋捺 是指斜捺的捺脚收笔处不是出锋而是回锋,如“天”字。写法与斜捺同,只是最后回锋收笔,露出下尖勾,目的是为了书写下一字。 3.反捺 是从斜捺、回锋捺变化而来,如“木”字。写法是轻落笔,触纸后徐徐用力向右下行笔,然后用力向左下勾出。 4.圆曲捺 是指游水捺的三弯处圆曲如环。写法是先落笔写一点,接着顺势写一竖,再提笔向右拐弯,然后回锋或藏锋收笔。写回曲捺要注意两点,一是拐弯要圆曲不能生硬,二是捺尾要圆浑不能尖利。 5.平捺 在字的下面起托的作用,因比字头或字中的斜捺角度较小波画较平而名之,如“之”字。写法是回锋落笔,略横,随着向右下用笔,然后用力平平捺出。平捺与斜捺一样,形态是一波三折,有一种流动的势态。 6.挑勾捺 是指平捺的捺脚上挑,如“超”字。写法是写好平捺后,捺脚不平出,而是顺势上挑成勾状,目的是为了便于写“走”字里面的部分。挑勾捺其实是在平捺快写后顺着笔势自然形成的一种写法,不可勉强为之。 (六)挑 1.短挑 是挑画的一种,线条短小,如“地”字。短挑在行书中是承着其他点画书写而出,短小精锐,恰似一把短剑。写法是落笔后略顿,随即逐渐提笔用力挑出。 2.撇折挑 是指撇和挑连写,如“福”字。写法是先写一撇,然后折笔用力向右上迅速挑出,撇折挑要注意折处,书写时点画务必交待清楚,不能含含糊糊,拖泥带水。(七)勾 1.蟹爪勾 是指竖勾屈曲似蟹爪,如“寺”字。写法是先写竖画,然后转笔向左行笔,再翻笔向上勾出。蟹爪勾是竖勾的变化写法,形态优美、线条雄健、气势酣畅。 2.戈勾 即戈字勾,如“戊”字。写法是侧锋落笔,然后纵笔而下,勾时用力翻笔向上勾出。戈画平中带弧有韧劲,刚中含柔见纵势。 3.背抛勾 是指从背面反抛勾出,如“夙”字。写法是顺势写上横画,拐弯时折笔而下,然后宛转提笔写下弯画,再翻笔向左上勾出。背抛勾转弯抹角处不能生硬有棱角,勾尖要向内,对着字心首画。 4.浮鹅勾 因形同白鹅浮绿水而名,如“毛”字。写法是落笔稍重,接着用笔向下写直画,随即提笔拐弯写横,最后翻笔向上勾出。浮鹅勾要鹅头高昂,鹅身平正,方正中呈圆势,态度雍容大方,气宇轩昂不几。 5.回锋勾 如同回锋捺是斜捺的快写形式一样,回锋勾是浮鹅勾的快写形式,如“也”字。写法是顺势写竖横圆曲折,然后翻笔由上绕一小圈向下勾出。回锋勾与浮鹅勾的不同处除了勾的形式和方向不一样外,是回锋勾的竖横向内圆曲而浮鹅句的竖横向外开拓。向内圆曲的比较宛转流利,向外开拓的比较雄健挺拔。(八)折 1.横勾折 是指横画加折勾,如“罪”字。写法是落笔先写横画,折时稍用力向左下方勾出。横勾折不仅要横与勾的笔画分明,而且转折要自然有力。 2.竖勾折 是指竖画加折勾,如“问”字。写法是先写竖画,要心胸挺起,折时不妨笔略提起,再顿下去,然后迅速向左上勾出。 3.曲折 在行书中用得很多,凡是撇捺连续快写都成曲折,如“根”字。写法是落笔写撇画,接着向右折笔,再随即向下勾。曲折形似闪电,富于动态。 4.撇捺折 是撇捺的连写,但书写较工整,如“衣”字。写法是落笔稍重,再逐渐提笔写撇,然后回锋向右下方写反捺,即成。撇捺折在撇捺的交接处要连写,要有折的风味。 5.三弯折 是指三弯折曲折成三弯,如“乃”字。写法是先落笔写横,再折笔写弯,接着顺势向下弯出。三弯折要折而有韧劲,弯曲自然舒展。 6.内勾折 是由横撇折的外勾变为内勾,如“序”字。写法是写好横画后,接着翻笔写撇,撇要成内包势,随即趁势向右上勾出。 7.鹅勾折 是浮鹅勾的快速简便写法,如“光”字。写法是依势落笔写短斜竖,随即折笔向右上勾出。鹅勾折的折处要圆润遒丽,用笔要流畅明净。
5、历史上最出名的草书有那些?
1、《古诗四帖》《古诗四帖》是唐代张旭创作的草书作品。《宣和书谱》、《续书画题跋记》、《式古堂书画汇考》等著录。?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2、《自叙帖》《自叙帖》是唐代书法家怀素于唐大历十一年或十二年(或年)创作的草书书法作品,为纸本墨迹卷。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自叙帖》为怀素自述其生平大略,兼录颜真卿、张谓、戴叔伦等人对其的赠诗成文。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有疾有速,有轻有重,通幅于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动荡,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自叙帖》自唐末五代以来一直是草书领域的热门法帖,在中国草书史上承前启后,在书法艺术领域影响深远。它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人称“天下第一草书”。?3、《李白忆旧游诗卷》《李白忆旧游诗卷》是北宋北宋草书中的力作,全卷运笔圆润,奔放不羁,恣肆纵横,如马脱缰,无所拘束,整篇如龙蛇起舞,一气呵成。卷前残缺八十字。他曾自言于给圣甲戍年后得草书三昧;可见此卷当是庭坚中晚年后所作。此卷草书标志着黄草的突出特色,用笔老辣纷披,纵横转掣,与诗相配,相得益彰。每行字句不等,字距颇密,而行间似稍开阔,但也不尽相等。炼行并不垂直而下,行扭颇重,时左时右,然而两下映衬,非常顺适。4、《草书千字文》《草书千字文》是宋徽宗赵佶传世的狂草作品,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作于年(宣和壬寅年)。纵31.5厘米,横厘米,写在一张整幅描金云龙笺上。是赵佶四十岁时的精意作品,笔势奔放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颇为壮观。是继张旭、怀素之后的杰作。今藏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各有影印本行世。5、《小草千字文》《小草千字文》,唐代怀素贞元十五(公元年)书。又称《千金帖》绢本,八十四行,一零四五字。此本为怀素晚年所书,怀素晚年草书又从骤雨旋风转到古雅平淡,字与字不相连属,笔道更加苍劲浑朴。当为绚烂之极而复归平淡之作,故历来为书林所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书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1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