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书法百科

篆书作品(历代篆书名家有哪些?)

1、历代篆书名家有哪些?

一、大篆  有两说:(1)指籀文,即《史籀篇》文字。 (2)指隶书,清4519学者多主其说。   石鼓文 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唐初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之三畤原被发现。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渔狩的情况,故亦名猎碣。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  古籀 :古文、籀文的合称。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  萧籀 :汉丞相萧何所作,一作秃笔书。元·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刘有定注:萧何作未央宫,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何用秃笔书,时谓之萧籀。  金文 : 《山海经说山训句》窦中亮  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吉金文、款识文。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录约一千二百余字。  钟鼎文 :即金文。上古青铜器一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故以钟鼎为青铜器之代称。钟,经典多作锺。青铜器上的铭文,统称为钟鼎文。《文选》卷五十五《刘孝标广绝交论》:书玉牒而刻钟鼎。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于钟鼎,传于后世。  款识文:即金文。款识者,青铜器上所铭之文字也。《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注:韦昭曰:款,刻也。音式志反。师古曰:识,记也。音式志反。《通雅》引《卮言》谓:款为阴文,凹入;识为阳文,凸出。《博古录》谓:款,在外;识,在内。凡石、砖、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称为款识,而狭义专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元·吾邱衍《学古编》八《字源七辩》以之为六国古文:七曰款识。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古者诸侯书不同文,故形体各异,秦有小篆,始一其法。  草篆 :草率急速写就的篆书,故名。有省简结构、纠连笔划的特点。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乙亥鼎铭》:草篆。可识者惟王九月乙亥及乃吉金用作实尊鼎用孝享等字,其余不可尽识,则以其恣意简损之故耳。  古篆 有两义:(1)泛指古代篆书如清桂馥《续三十五举》:宋人间用古篆作印,元人尤多变态。(2)指上古文字,如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舆一》论九体书:二曰古篆,三代之书,目见(左目右见)于金石款识。  古文(古文篆)有三义:(1)广义,从文字学的角度说,泛指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古陶文、古泉文和小篆,是为古文系统,与秦、汉后以隶、楷为主的今文系统相对称。(2)指殷、周或更前的上古文字。(3)专指晚周、六国所用文字。二、小篆  小篆 :篆书之一,与大篆对称。亦称秦篆,意指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而命李  斯所制也。小篆笔划圆转流畅,较大篆整齐。秦时刻石如《泰山》、《峄山》、《琅琊台》等,传为李斯所书,为小篆之代表作品。唐李阳冰、五代徐锴与清代的邓石如均是小篆大家。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玉筋篆 笔划丰腴如玉筋的篆书,指小篆。筋,一作著,即筷子。玉筋篆的代表书家,有秦之李斯,唐之李阳冰。  铁线篆 笔划纤细如线而刚劲如铁的小篆,如唐·李阳冰《谦卦碑》。铁线之名,一说取象于铁线草。其叶柄细长而黑,有光泽,似铁为之。  夏篆 传说中夏代的文字。一般以为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为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称也。从考古实物来看,尚未发现确切可靠的夏代文字;如有之,则必较甲骨文更原始一些。古人多有以金文大篆附会夏篆之说,凡此种种,皆依托之伪说。  周篆 周代的篆书,指钟鼎文、石鼓文等大篆系统文字。因小篆又称秦篆,故大篆对称周篆。  秦篆 即小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小篆:案,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皆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清·刘熙载《艺概》卷五《书概》:秦篆简直,如《峄山》、《琅琊台》等碑是也? 以李斯所书为代表。  汉篆 汉代的篆书。多为小篆,而体格近方,笔法近隶。一般在庄重的场合和金器上使用。 唐篆 唐代书家所写之篆书。有大、小篆多种,以李阳冰为代表。  清篆 清代碑学之风大盛,取法秦汉,一改唐代以后篆书因为以楷入篆而衰微的局势和风气,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赵之谦等人皆是篆书高手!三、大篆与小篆的区别: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篆书作品(历代篆书名家有哪些?)

2、唐朝书法家及其篆书作品

篆书自汉代之后,几成绝响,至唐代出现了转机。唐出现了一些写篆书的书家,其中最具影响和代表性人物是李阳冰。李阳冰(生于约唐玄宗开元年间,卒年不详;另说或~或)字少温,赵郡(今河北赵县)人。有人说他乃李白族叔,一说为杜甫之甥即李潮。工书,尤喜篆书,师法李斯, 曾退居缙云,穷研篆法,达10年之久。自称“志在古篆,殆三十年……得篆籀之宗旨”,以此闻名于世。李阳冰颇为自信,尝有印文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也”。李阳冰篆书在当时享有盛名,与李斯并称“二李”。 宋人朱长文将他与张旭、颜真卿并列归于神品。李阳冰与颜真卿交好,常为颜真卿所书碑刻篆额。颜书诸碑多由李氏篆额。李阳冰篆书的艺术成就,在于有唐一代篆书于式微之际的振兴之功,他继承了李斯小篆的笔法,并创造出 “格峻”、“力猛”、“功备”的风格,是唐代篆书杰出的代表人物, 使篆书艺术在汉代以后出现了又一座高峰。他传世的作品像《三坟记》、《般若台铭》等。多是宋人重刻,已经不能完整保存其点划的美感,但是仍然能够窥见他的点划婉转冲融,结构圆劲遒密创造性的努力。李阳冰作品多有托笔,代表作品有:《三坟记》原石己佚,宋人重刻,后经洗碑。与秦汉篆书相较,圆弧形笔画明显增多,改上密下疏的传统结体为上下匀停,飘逸流畅,大字愈见豪迈,但高古质朴的气息远逊秦篆。其作品还有《缙云县城隍庙记》、《拪先茔记》、《般若台题名》《崔祜甫墓志盖》、《高力士碑额》等。李阳冰曾作《说文刊正》三十卷,不传,多有妄篡之弊,为后世所诟。写小篆必须精通说文,已成为写篆书者必须的功课,李阳冰尽管自信,但学识上的短板,不能不说是他的不幸。    唐朝陆柬之书法作品《文赋》

篆书作品(历代篆书名家有哪些?)

3、如何欣赏篆书书法作品

欣赏篆书,要看作品笔力够不够深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是否入木三分。专篆书古韵较别的字属体要浓,所以还要看作品是否突出了古韵。接着就要看笔画,篆书笔画要粗细一致的,还要饱满,圆润,一件好的篆书作品的笔画是饱满的,不会枯涩,篆书切忌飞白,也就是笔画枯涩。还要看章法,一件好作品的章法十分自然,严谨,一气呵成,气息十分流畅。熊伯齐篆书书法作品欣赏

篆书作品(历代篆书名家有哪些?)

4、小篆书法作品简介怎么写

可以多介绍小篆书体的历史发展过程。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5、成语篆书书法作品欣赏

一、甲骨文笔见刀痕,清丽挺秀。但求凝重,敦实雄厚,见刀见笔,洒脱天然。二、金文大小纵横,胸无成规,参差错落。三、小篆藏锋逆入,笔画园润,整齐划一。四、蚕无二设、燕不双飞,骨肉匀适,波磔分明。五、楷书字占一格,笔画标准,字型规范,向背有序,疏密有度,意断笔连。六、行书非真非草,离方循园,化繁为简,点画萦带,字势连绵,笔意活拨,前后顾盼,遥相呼应。开合驰张,参差有趣七、草书章草:大小仿佛,字距均匀,行间清晰,补列整齐。今草:略举大较,仿佛若斯,重按轻转,《入笔》顺风而起,《收笔》信锋所趋张芝的逛草:超前绝后,独步无双。王导的草书:风棱载蓄,高致有余。王羲之的草书:笔笔有格,规矩俨然,气韵连绵,任意恣肆,天然有致。还有很多,不一一撰述。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105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44387383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