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忠信之道”——“郭店楚简”《忠信之道》篇细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郭店楚简”之《忠信之道》篇的细读,深入揭示该简文的根本意旨同样在于“仁义68”,同样在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之所谓“中庸之道”。并且指出,该简文所论证的对象同样是“属人”的,同样指涉所有人及其相互间的上下左右之关系。同时在考古学和文献学外,从解释学的角度,从一个侧面,进一步为证成其成文年代,提供了一条思想史方面的理据。关键词:忠 信 仁 义 道 德 中庸自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郭店楚墓竹简》(下称“郭店楚简”)[1]以来,有关于此的研究始终是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直至今日,尚未止息;尤其对其中“儒书十篇”的研究,更是炙手可热,与日俱增——毕竟这部分出土材料的文献价值和思想意义太重大了,毕竟它从根本上对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传统等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对其构成了颠覆和冲击。而本文的写作,即通过对“郭店楚简”“儒书十篇”中《忠信之道》篇的细读,对其中所蕴涵着的“忠信之道”,给予哲学性的追问()和反思。一《忠信之道》可以说是年出土的“郭店楚简”儒家作品中文字较短的一篇;然而它对先秦儒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意义却重大而深远。为此,李存山先生曾撰文指出,该篇所讲的“忠信”,其意旨不在于“教化民众”,也不是讲普遍的道德伦理,而是教导和要求“当权者(‘有国者’或‘长民者’)”们要做到“忠信”;并且认为,此乃该篇之所谓“特色”。然而,果真如是说哉?在本文看来,这一简单界定和划分“简文”教育对象的阅读方法,是有失公允的;或至少说,其中不无主观臆断之嫌。然则《中庸》不曰“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乎?不曰“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乎?不曰“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乎?同时,《礼记》不曰“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乎?不曰“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乎?以及《大戴礼记》中不曰“皋陶作士,忠信疏通,知民之情”乎?换句话说,以孔子为代表的整个先秦儒学是“属人”的,而且这个“人”,又无疑是“大写的人”——它所指谓的,乃是庄子之所谓生于天地之间、“处于天地之间”、“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整个人类,而不可能是其中某个特定的个体、群体或者集团;至于这篇“简文”,似乎也并不例外。此外,若仅就其中所谓“特色”而言,则本文尤其不敢苟同。这到底是怎么了?难道“特色”一词之于当下,竟是如此好用的吗?难道什么都可以被冠之以“特色”?而且,这种所谓的“特色”,真的是货真价实、名副其实还是牵强附会、附庸风雅呢?历史发展到今天,又哪里会有那么的所谓“特色”可言呢?而“特色”一语在当下之所以会过多过滥,究其实,则不是欺人就是自欺,不是装傻充愣、“王顾左右而言他”,就是地地道道的无畏与无知——无知者无畏,反之亦然。众所周知,与其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其思想在于“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是“政治化伦理”或者说是“伦理化政治”的话,倒不如说它在于亲而尊,仁而义,人伦而政治,父子而君臣,从内至外,由近及远,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更为深切着明;而且与其说孔子之所谓“中庸之为德也”仅仅在于伦理,倒不如说更在于政治——这是因为,具体在孔子那里,伦理与政治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伦理就是人道,而政治则也是人道而且是其中的“道之大者”,最大的人道。正所谓“人道政为大”;同时,亦有如《礼记》之所谓“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其实也无不是从这种对人道的现实理解出发来深入观察和理解政治的;而其所谓“中庸之道”,则无疑就是这样一种明于人伦、关切政治,仁义相提、家国并论的政治哲学和经世之道。也许人们早已忘却了梁启超所曾说过的这样一句着名的话:“所谓‘百家言’者,盖罔不归宿于政治。”[10]——而《忠信之道》既为儒家着作,既为所谓“百家言”者,那么它自然便不可能是其中的什么例外了;换言之,既然“百家言”者都一样,那么此篇自然也便不该有什么所谓“特色”可言——这大概可以说是一个不言自明、不言而喻的道理,似已不必作更多不必要的解释。二但其中的问题却是,所谓“忠信之道”,究竟又是怎样的一种“道”呢?难道它同样也是先秦儒家的那个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中庸之道”吗?回答是肯定的。譬如,“简文”中便有言曰:“忠,仁之实也;信,义之期也。”——这句话的意思,则不过是说,所谓“忠”,乃是“仁”的实质或者核心;而所谓“信”,则是“义”的指涉或者目标。换句话说,“仁”的实质或者核心当在于“忠”;而“义”的指涉或者目标,则又相应地在于“信”。由此可见,分别作为“仁”的实质或者核心和“义”的指涉或者目标之所谓“忠”、“信”二者,究其实,则分别与“仁”、“义”本身一样,是既相对立又相统一,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的,同样是两个完全靠挂和捆绑在一起的思想理念。于是乎,在这里,我们大概便可以说,正如没有“仁”便没有“义”一样,若没有“忠”,则也便没有或不可能有什么“信”的存在。也就是说,先秦儒学的思想理念,其实总是两两对立、成双成对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在儒家那里,孤立、单一、片面的“德目”或者理念,其实并不存在,而且亦将无从取义。既如此,今之治儒学者,又何以要挑挑拣拣、顾此失彼,或独言“仁”而不言“义”,或独论“忠”而不论“信”乎?而且试问:若没有“忠”,则所谓“信”,其将从何而来?同样道理,若没有“义”,则所谓“仁”,又将指向哪里?因此这样的研究,应当说是不可取的。于是乎,在这里,我们大概便可以“仁”、“义”而解“忠”、“信”。依本文之所见,所谓“亲尊”、“忠恕”、“孝弟”、“礼乐”、“忠信”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一组组两两相对同时而又分别与“仁义”密切相关的儒学重要思想理念,若从表面上看,它们一分为二,分而言之,似乎都无不在于内外、上下、人己及表里之间;与此同时,若就其本质与核心而言,合二为一,合而论之,它们则又无不在于先秦儒家之所谓纳上下,合内外,出之入之,不偏不倚,上下贯通,内外圆融的中道,或者中庸、中和之道。而“忠信”则既然同样关乎于“仁义”,那么它们在本质上便不可能是其中的例外;也就是说,其本质与核心似亦当同样在于先秦儒家的“中庸之道”。若征诸儒学其他传统文献便可知,此言固不虚也。
2、楚简的郭店楚简
展开全部郭店楚简,是中国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内的竹简,年10月出土,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郭店楚简共枚,其中有字的竹简有枚,字数有余个,全部为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儒家典籍有《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三篇);道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篇、《语丛》(《说之道》》和《太一生水》;儒道共同著作《五行》。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将大量先秦书籍焚毁,而郭店楚简则幸免于难,提供了很珍贵的历史资料。德国汉学家瓦格纳教授评价说:“世界上只有年埃及出土的大批基督教的佚书可与郭店楚简的出土相提并论”。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说:郭店楚简出土以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
3、郭店《老子》的文字考释工作主要是由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进行的,其成果《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已成为各科学者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这充分证明其工作是______的。此后,又有不少学者对该书有所补充,有所______。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选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由原文“其成果《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已成为各学科学者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可知,成果已经产生,所以第一空应选择“卓有成效”或“有目共睹”,排除、。第二空根据前面的“有所补充”可知应选“增益”,形成递进的关系,所以本题选择
4、郭店楚墓竹简的意义价值
郭店楚简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典籍”。郭店楚简上记有道家文献2篇,儒家文献14篇,其中以道家文献《老子》最为有名。《老子》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和其弟子的著作。但《老子》一书的原始面貌及其形成过程,历史上没有流传下来,一直不清楚。郭店楚简《老子》利用竹简由长到短的变化显示着形成时代上的由早到晚的先后顺序,它是截止到二十世纪所发现的时代最早、文字最原始的道家著作。另外,郭店楚简的儒学著作,在儒学思想家孔子和孟子之间起到了承接的作用。因为孔子和孟子这两位儒学大师相距近年,儒学研究者一直认为这年间的儒学没有发展和传承。而郭店楚简中首次面世的14篇儒学著作正是孔、孟儒学思想的“纽带”。郭店楚简的出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竹简内容的思想性、学术性引起国内外学者有关注和重视,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郭店楚简的研究热潮,美国、日本、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成立了研究郭店楚简的机构,多次召开了郭店楚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郭店楚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饶宗颐认为,自年来近二十年的考古新发现,特别大批楚简的出土和研究,有可能给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带来一场“自家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代替上一世纪由西方冲击而起的新文化运动”。 萧萐父教授说:“郭店竹简和上博竹简的全面研究,势必重新审理这些大悬案,重新改写中国学术史、经学流变史、楚国文化史。” -年国务院曾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湖北荆门郭店1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竹简计13种古籍入选:1、穷达以时。战国,竹简,湖北荆门郭店1号战国楚墓;2、缁衣。战国,竹简,湖北荆门郭店1号战国楚墓;3、鲁穆公问子思。战国,竹简,湖北荆门郭店1号战国楚墓;4、五行。战国,竹简,湖北荆门郭店1号战国楚墓;5、成之闻之。战国,竹简 湖北荆门郭店1号战国楚墓;6、语丛一、二、三、四。战国,竹简,湖北荆门郭店1号战国楚墓;7、六德。战国,竹简,北荆门郭店1号战国楚墓;8、性自命出。战国,竹简,湖北荆门郭店1号战国楚墓;9、尊德义。战国,竹简,湖北荆门郭店1号战国楚墓;10、唐虞之道。战国,竹简,湖北荆门郭店1号战国楚墓;11、忠信之道。战国,竹简,湖北荆门郭店1号战国楚墓;12、太一生水。战国,竹简,湖北荆门郭店1号战国楚墓;13、老子(甲、乙、丙)。战国,竹简,湖北荆门郭店1号战国楚墓。
5、郭店楚墓竹简的竹简内容
简本《老子》甲、乙、丙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传抄本。它的绝大部分文句与今本《老子》相近或相同,但不分德经和道经,而且章次与今本也不相对应。简本《老子》分见于传本《老子》的三一章,其内容有的相当于传本全章,有的只相当于该章的一部或大部。简本存字,约为传本的五分之二。由于墓葬数次被盗,竹简有缺失,简本《老子》亦不例外。故无法精确估计简本原有的数量。《太一生水》是一篇佚文。文中的“太一”就是先秦时期所称的“道”。该文主要论述“太一”与天、地、四时、阴阳等的关系,是一篇十分重要的道家著作。《语丛四》(《说之道》》文中所言多是处世言谈,保身立命之道是一篇道家阴谋派著作。《缁衣》的内容与传本《礼记·缁衣》大体相合,但两者的分章及章次却差别较大,文字亦有差别。两相校勘,可以发现传本的若干错误。《五行》曾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简本文字与之有一些相异之处。有学者论证,郭店简《缁衣》、《五行》出自子思,其它《性自命出》等也与曾子、子思一系有关系,甚至不妨视为《子思子》。 马王堆帛书整理者指出,《五行》属于思孟学派。此次两篇著作同出于一墓之中,或暗示当时思孟学派在楚地流传甚广。《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抄写在形制相同的竹简上。前者未见流传,后者的大部分内容见于《韩诗外传》卷七、《说苑·杂言》等书。《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尊德义》和《六德》也抄写形制相同的竹简上,字体亦相近。《唐虞之道》与《忠信之道》两篇,简的形制也基本相同。《语丛》各篇都抄写在长度最短的那种简上,内容都由类似格言的文句组成,其体例与《说苑·谈丛》、《淮南子·说林》相似。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1008.html